奥尼尔特意提到一个先前引发担忧的例子。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骄傲。娜四夫妻在茶山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茶山上,一垄垄翠绿的茶树蜿蜒起伏,高大的遮阴树散布山间,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地里劳作。
木表示树木,上面草是芽叶,人站在中间采摘如草生发之芽叶。这是茶农董祖祥的有机茶叶基地。移动工作人员现场教授茶农农事任务接单海拔1300多米的贵州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茶海山巅,白叶一号茶叶基地尽收眼底,今年5月正式迎来第三年采摘季。一方好茶,富了一方百姓,又持续造福四方百姓。着眼放大昔归茶产业名片优势,当地把茶山观光、茶品购物、茶食餐饮、茶旅住宿串联起来,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推动昔归从单一购茶目的地向全链条全域旅游转变。
放下猎枪出深山,捡起茶籽进茶山。一直以来,认真学习制茶技术的娜四有了不小的进步,摊晾、炒制、揉捻、晾晒,对于她来说也更加地熟练。根据测算,这样全部使用植物油原料制作的运动鞋,能比常规的运动鞋减少近80%的碳排放。
注重细节 让小物件融入大创新有了好基础,这些创新成果如何向生产环节传导?目前,这里正在进行跑步运动测试,场地规模非常大,而且跑道种类还非常多,像水泥地、塑胶地,甚至是国际赛事场馆标准用地都有。总台记者 魏明:通过数字化的升级改造,每台这样的编织设备可以同时操纵上万根的纱线,这个数量是常规设备的三倍以上。在今年的武汉马拉松赛事中,男子组前十名的获得者全部都是穿福建造的运动鞋。树立示范案例,能够让更多观望的企业下定转型升级的决心。
再一个就是我们更关注未来,当这个数字化推行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企业可能新的问题就会跑出来,他们有能力通过他们的专家团队跟我们企业一起联动,帮我们全面诊断。在调研中我们也是感受到,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了经营模式,比如消费者只要在门店测量完脚型数据,等上一会,门店后方的自动化生产线就能为这位消费者生产出一双合脚的定制鞋,还能运用AI技术绘制出消费者想要的图案。
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记者就在当地一家拉链生产企业看到,联盟内一个来自北京,具备硬件、软件、信息化等综合服务能力的服务团队,正在这家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的免费义诊。目前,在福建有越来越多像这样高端化、绿色化的新技术新元素被运用到传统产业中。使用的设备种类、数量也很多,像动作捕捉仪、压力测试仪、超高速摄影机等,甚至连心肺测试仪都用上了,这么多的设备资源就只是为了验证这样一双小小的跑鞋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这些区域都位于福建省南部,也是福建以纺织、鞋服、食品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福建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66%以上探索到模式的升级整治后的莲都区下南山村催生众多新业态。记者 祝梅 摄乡村产业的可塑性有多大?行走浙江乡村,答案有很多种。乡村产业的发展从不是孤立而线性的。
去年,全县茭白麻鸭全产业链产值达21.8亿元。由此衍生出的丽水山耕丽水山景丽水山居丽水山泉等一系列山字系品牌,也抓住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契机,让乡村产业大放异彩。
比如,频频摆上长三角大小餐桌的双柚汁,近几年俨然是消费市场的爆款。头一年,每个村就拿到了30多万元的租金和分红收益,今年又有新村加入。
程长婴说,除了与村集体合作,企业还把这里变成了众创平台,现在,设计师在这里开民宿,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办画展,也有人来这里开发文创产品。应丽飞9年前从外地回到缙云县水口村种茭白。在龙游县政府引导下,去年,企业与龙游小南海镇的团石、红船头、翠光岩等5个村签订协议,由强村公司购买菇棚、入股菌棒厂,再出租给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村集体以固定收益+二次分红形式获得稳定回报。高效与生态的平衡缙云县推广的茭鸭共生模式。联众集团副总裁程长婴就被这里打动,2016年,联众与村里合作,划定使用红线,打造欢庭·下南山生态度假村。前路乡一茬两收的茭白能错峰上市。
比如,缙云的茭白产业已是当地最大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避免出现自己和自己卷起来的情况,当地示范推广了多个品种、多种栽培技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2021年,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什么样的产业最适配,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主攻方向,才能放大优势、增强竞争力。在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就采用牧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能旅游的牧场自开园以来已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产生经营性收入超1.2亿元,带动周边3个镇9个村的村民就业、增收。
2003年整村搬迁后,留下了42幢清末民初建的古民居。在鄞州,90后职业农民汪琰斌的农场里,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协同作业,2200多亩稻田,在只有7名员工的情况下,亩产超过周边平均水平10%。
追逐效率与效益,浙江提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发展思路,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等产业发展短板。在这样的茭鸭共生模式下,鸭子可以吃害虫、浮萍,会下蛋,还能产有机肥,改善农田生态,农民则能获得三笔收入。大洋镇的高山茭白一年一季,不光能吃,游客还能登高赏茭海。如今在浙江的乡村,一、二、三产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一茬两收,9月还能再收获一次,去年亩均产值超过2万元。古村落改造的下南山模式,如今已被复制到开化源头里历史文化村落,也走出省界,在海南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南堡寨村等地开花结果。
2012年,当地深化千万工程,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完成古村落改造的下南山村,除了吸引游客寄托乡愁,还有很大一部分客流是来取经的。
朱佑存说,在河南商丘,企业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输出了花菇培育设施方案。农技人员告诉我们,种茭白需要大量的水,自然也需要不少肥料,过去部分农民不规范施用,种植区域一度出现水质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我更喜欢称它为‘乡村综合体。丽水山耕也更加注重量到质的升级。在龙游,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建花菇产业园,一个大棚年产花菇逾5万公斤,年亩产值超百万元,背后是22个专利在支撑,企业董事长朱佑存说,他们持续进行技术更新和储备,总销售额里已有近三成来自深加工产品。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优价,2014年诞生的丽水山耕,是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优势从何而来?找到生态和效益的平衡点很关键。按这样的模式,我们的基地建设不愁资金,未来,每个菇棚都可以成为一块设施农业‘飞地。
有意思的是,这里产茭白的同时,还盛产鸭子。当地供图20年来,千万工程在不断迭代,这意味着乡村业态要在发展中破解新问题、给出新答案,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方式方法。
从2012年起,浙江每年启动43个重点村和200多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璀璨明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确立的农业发展方向。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